文|观今言史
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,已赘述文章结尾
前言
“我们马上就要和中国达成一项伟大的协议!”特朗普前几天还在社交媒体上自信满满地宣布,仿佛中美贸易战的大结局就在眼前。
但现实真有这么简单吗?要知道,这场持续多年的关税战,打打停停,反复拉扯,美国一会儿加税,一会儿谈判,中国则是见招拆招,该反制就反制,该谈就谈。
现在特朗普突然高调宣称“谈判进入收尾阶段”,是真的大局已定,还是又一次“交易的艺术”?毕竟这位美国第47任总统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悬念,先放风试探,再调整策略。
更何况,中美经贸谈判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框架容易谈,细节难敲定,尤其是在美国仍对中国科技、贸易虎视眈眈的情况下,所谓的“收尾”可能只是另一轮博弈的开始。
谈判进入“收尾阶段”?
特朗普说中美谈判“接近尾声”,这话听着像是好消息,但熟悉中美经贸谈判的人都知道,真正的难点从来不是框架,而是细节,过去几年,中美之间谈过好几轮,第一阶段协议签了,关税战却还在继续,甚至某些领域还升级了。
为啥?就是因为美国总想在具体条款里塞私货,比如要求中国改变产业政策、限制技术发展,甚至干涉市场规则,中国当然不可能照单全收,所以每次谈判都会在技术细节上卡很久。
这次谈判也一样,虽然大方向可能定了,比如降低部分关税、恢复某些商品的贸易正常化,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又放话,说要跟中国谈“俄罗斯和伊朗能源问题”,摆明了还是想借经贸谈判施压中国配合美国的制裁政策。
这种操作,美国在拜登时期就玩过,结果呢?中国该买的能源照样买,美国的次级制裁根本拦不住,现在特朗普政府又来这一套,无非是想在谈判桌上多捞点筹码,但中国早就看透了这套把戏,不会轻易让步。
更关键的是,就算协议签了,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,美国政府的政策反复是出了名的,今天签协议,明天就能翻脸加关税,中国吃过亏,这次肯定会要求更严格的执行机制,比如明确违约后果、设立监督机制,否则协议可能又是一纸空文,所以特朗普所谓的“收尾”,可能只是漫长博弈中的一个节点,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。
美国的“卡脖子”焦虑
为什么美国现在突然积极推动谈判?表面上看是特朗普想在外交上刷政绩,为接下来的大选造势,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在关键领域反制让美国感受到了压力。
这几年中国在稀土、半导体原材料等领域的管控措施,让美国高科技产业叫苦不迭,比如前段时间,美国芯片企业因为某些关键材料供应受限,不得不放缓生产,白宫急得跳脚,这才意识到“卡脖子”的滋味不好受。
所以美国现在谈关税战,其实是被迫回到谈判桌,特朗普嘴上说“中美关系很好”,但实际行动上还是想维持对华高压政策,比如继续限制高科技出口、打压中国企业。
这种矛盾心态导致美国的谈判策略很拧巴,既想让中国买更多美国商品,又不想让中国拿到关键技术,这种既要又要的套路,中国早就摸透了,所以这次谈判中国肯定会要求美国放松部分技术封锁,否则关税降了也没太大意义。
另外美国国内经济压力也在增大,通胀虽然比前两个月缓和了点,但老百姓对高物价还是怨声载道,企业也抱怨关税增加了成本,特朗普虽然嘴硬,但心里清楚,长期打贸易战对美国没好处。
所以这次谈判,美国可能会在部分消费品关税上让步,换取中国在采购美国农产品、能源上的承诺,但这种交易能维持多久?没人敢打包票,毕竟特朗普政府的善变是出了名的,今天说“友好”,明天可能就翻脸。
中美博弈远未结束
就算中美最终签了协议,关税战暂时停火,也不代表万事大吉。从历史经验看,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逻辑没变,既要赚钱,又要遏制中国发展,所以协议签归签,美国很可能换个方式继续施压,比如在科技、金融、地缘政治等领域搞小动作,最近美国国会还在推动新的对华投资限制法案,说明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战略不会变。
对中国来说,协议当然要争取,但不能指望一纸协议就让美国收手,关键还是做好自己的事,比如加快科技自主、扩大内需市场、深化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,最近中国和东盟、金砖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,说明“去风险化”不是单方面的事,美国想孤立中国,结果可能是自己被孤立。
尾声
特朗普的“乐观表态”听听就好,真正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不是几句漂亮话,而是实力和利益,关税战或许会告一段落,但中美之间的博弈远未结束,对中国来说,谈判可以谈,让步不能乱,该硬的时候还得硬。
毕竟,跟美国打交道这么多年,早就明白一个道理,协议签得再漂亮,不如自己手里有牌。
参考资料:
环球网《与马科斯见面,特朗普称“与中国相处得很好”》
中国国情《中方回应"特朗普或降低对华关税":打,奉陪到底;谈,大门敞开!》
仁信配资-山西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在哪里配-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